近期一档脱口秀节目上,某选手一个吐槽“学历崇拜、哈佛舔狗……”的段子让全场观众直呼“冠军”飞乐乐,也戳中了无数网友的切身体会。
段子说道:
崇拜学历太简单了,你都不需要真的获得这个学历,你崇拜别人的学历就好了。我朋友他从美国回来之后,他女朋友是哈佛的,他就开始炫耀别人的成就:“这是我女朋友,哈佛的”——连名字都没说。
相比于崇拜知识来说,崇拜学历就简单多了,因为学历只是一个阶段性学习成果的证明——它代表你学完了,但又不一定学会了;所以它很像考驾照。你肯定有那种朋友,他是有驾照的,但你从来不敢让他开车……他坐在后面抱怨:“我可是全国双一流驾校毕业的!……”
这些东西还真不是什么新奇见闻,甚至感觉也没有被夸张处理很多——
01
别不信,已经有人“破防”了
展开剩余85%多少年来,特别是留学圈,大家总变着花样地吐槽“蹭校名”、“蹭学历”、拿着“母校”排名大做文章等等的现象。本以为这已经是公认的经典笑料了,没想到还有人一本正经地表示不肯买账——
他们觉得这个段子被创作出来,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自己和朋友们读名校的显摆,透露出什么“哈佛的女生都被我拿下了”的优越感。
也有比较实在的观众认为——
这类吐槽“只能学历高的人说出来,普通人说出来就感觉是破防了”。
当然飞乐乐,大家从脱口秀演员身上“挑刺”的方式也不太统一。
比如有人和前面的观点恰恰相反认为:
他说出这段来,多少还是带着点自己“没上哈佛”的酸葡萄心理的。
有人觉得这个段子——
强在“没有建立在冒犯的基础上”,吐槽得畅快;也有人感到段子的创作目的并非“单纯为了搞笑”,听起来多少有点不爽。
总之,既然有吐槽,就有人不幸地被人动了奶酪,结局当然不能皆大欢喜。不看不知道,互相一讨论才意识到,原来被写进段子的“学历舔狗”原型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……
02
“学历舔狗”有哪些日常表现?
M
网友M的一位朋友,本科毕业于某不知名211,研究生毕业于南京大学,已经毕业十几年了。此人平时很少发朋友圈,但一发朋友圈必和南大相关,什么母校生日快乐、导师聚会、孩子参加校友会夏令营……每次必带校徽logo,感谢母校。
S
网友S的一位微信列表好友,高中学历,但近几年上了个函授的211。之后每天在朋友圈发“211女性”“211新时代女性”“211女性离婚之后的破局之路”“我是怎么考上211的”……诸如此类,准时日更分享自己的故事。
T
网友T的一位昔日同学,在本地一所还不错的学校读了本科和硕士飞乐乐,生活中三句话不离他的研究生学历,好像自己多了不起一样……
还有“症状”比较严重的,学历身份已经耀眼到让自己姓甚名谁都无关紧要的地步了:
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鸥酱吐槽过的,交友相亲权利全由母校在排行榜上的实力赋予的、功利到除了感情什么都不剩的QsMatch,还有门槛复杂等级森严的北美藤校相亲群……反正有人听完段子之后立刻就对号入座了:冷冷地评价吐槽内容不真实、太牵强,因为“我只会把这些东西当成标签打到dating app的主页里,现实生活中哪有什么影响”。
有些人可能认为自己很客观、很内行,但有的时候也会一不小心跟风落入“舔学历”的圈套:得知对方在读博,盲夸“有文化有内涵”,就算不懂也可以来一句“挺高级的”;退学肄业了,又跑回来骂“人还是要多读书”——好像发表个人观点之前,还要先看学历的“眼色”。
03
为什么大家不能直接崇拜知识,而拼命“舔学历”?
说实话,即使大家热衷于抨击所谓“相亲鄙视链”、病态的学历标签筛选等等,不想涉足这些圈子,大部分人还是会渴望摘得那些明晃晃的“优越”标签,在某种意义上成为拥有“入群资格”的“人上人”。
真正手握“名校”“高学历”这些资本的人可能不会对这些标签有太多感触,而尚未获得却心向往之的人们则会为诸如“985”“QS前**”的语汇在心里拉横幅、贴标语、圣化这些抽象的字符,拼命地攀爬追赶——可能这些所谓“舔学历”的人也说不出他们究竟在崇拜什么,只知道这些笼统的概念承载着一些抽象的个人追求。
其实也不难理解,当人们有朝一日(通过无论何种方式)终于伸手够到了这些标签,自然会美滋滋地把它们贴在身上,证明自己也终于(在形式上)是其中一员了。
有人意识到——
我们真正崇尚的其实是“学历”通常情况下所象征的知识水平,和“名校毕业”被大家所期待的为人品德、谈吐修养云云。但放在整个社会上来看,这些因素都比较主观、难以评判、需要时间和交道来慢慢考验,且很可能产生变化、“不太稳定”;而此时简单地通过“学历”对一个人产生基本的评判,就变成了一种相对客观公平高效的方法。因此,对名校、高学历的追求既可以是一种“虚荣”附庸,又实际是在我们现有游戏规则中相对稳妥的“玩法”。
04
避免成为“学历舔狗”
学历的确可以成为一种“入群”的门槛、一个人价值的起点,但如果它成了你的光杆招牌,那可就不太妙了:“QS20研究生”但点开详情空空如也、“母校”只用来感谢却从没成为过学习知识的“学校”……
无论中外,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发达,人均受教育水平提高,“学历”随之通货膨胀;所以我们不能总用对“高学历”的一度认知标准来认定某个学历标签具有至高无上的含金量,然后沉迷其中无法自拔。
2021年,《华尔街日报》刊登了一篇观点文章,反思了学历崇拜、学历泛滥的社会现象,也指出了通常情况下学历证书与岗位所需要的工作能力并不等价。在漂亮学历的外包装下,大家真正的赛场在于考验其中包裹着什么样的内核。
同为知名驾校高分毕业的校友,车技怎么样,还得是踩一脚油开上路了才知道。如果你还执意为驾校的高排名辩护、因朋友的刻薄吐槽破防,那可能也只剩下被嘲笑的份了……
文 | 一次性罕用词
你怎么看待这场脱口秀?
你认为学历崇拜的利弊?
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看法飞乐乐
发布于:北京市新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